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外交家、文学家、发明家。
公元181-201年
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在琅琊郡阳都县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琊的望族。诸葛亮3岁丧母、8岁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叔父诸葛玄生活。建安二年(197年),诸葛玄去世,诸葛亮就在南阳隆中隐居,自号卧龙,常以管仲、乐毅自比,而时人对他都是不屑一顾,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司马徽(水镜先生)等人相信他的才干。并不存在小说中所记载的,民间流传着“卧龙、凤雏得其一可安天下”的传闻。
公元207年
建安六年(201年),刘备为曹操所败,投奔荆州刘表,屯兵新野。同时积极联络当地豪杰。据《三国演义》小说记载,司马徽与徐庶都先后力荐诸葛亮,表示“卧龙、凤雏得其一可安天下。” 建安十二年(207年), 刘备携关张二人亲自寻隐,连去三次才见到诸葛亮,后称“三顾茅庐”。而据史学考证,三顾茅庐并非只有第三次刘备与诸葛亮才见面,应该三次都见到了并有交流。而且很多史学家认为,第一次会面,很可能是诸葛亮主动拜访刘备。
公元207年
在刘备与诸葛亮“三顾茅庐”的时候,诸葛亮分析了天下大势并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即先取荆襄、再下益州,天下三分、联吴抗曹,待天下有变,再北上中原光复汉室的战略规划。这一战略后来帮助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并一直被贯彻执行了几十年,直到蜀汉政权灭亡。诸葛亮也因此奠定了其“战略家”的历史地位。
公元208年
建安十三年(208年)八月,刘表病逝,曹操率20万大军南下荆楚,刘备败走夏口(今湖北汉口)。当时孙权率领军队驻扎在柴桑(今江西九江),观望事态的发展,诸葛亮遂请命亲赴江东求助孙权。诸葛亮在到达柴桑后,面见孙权,分析局势,舌战群儒;又私下联络了鲁肃、周瑜等东吴主战派重臣,终于说服孙权联刘抗曹,派周瑜、程普、鲁肃等率三万水军,与曹操开战,史称“赤壁之战”。
公元208年
在《三国演义》草船借箭的故事中,周瑜嫉妒诸葛亮才智高于自己,恐日后对东吴不利,便欲除之。他让诸葛亮在十日内造十万枝箭,诸葛亮立即答应,并立下军令状三日便可完成。他请鲁肃暗中为其准备二十只船,每船军士三十,以青布为幔,两侧束草人千余。第三日清晨大雾漫江,诸葛亮下令二十只船冒着浓雾向曹操驻地驶去。至曹营附近,船队一字排开并擂鼓呐喊。曹操闻报令弓弩手万箭齐发,以退敌军。待浓雾消散,诸葛亮下令返回,此时二十只船上的草人已插满十万支箭,周瑜阴谋于是破产。
公元208年
《三国演义》之赤壁之战,周瑜制定了火攻的计划。但隆冬时节长江中游一带多刮西北风,没有东南风。如就西北风放火,曹军处上风头,刚好烧了自己,却烧不到曹军。周瑜万般无奈病倒,诸葛亮便给周瑜开了一个药方:“欲破曹军,须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让诸葛亮想办法“搞”来东风,诸葛亮当即答应。于是命人建起七星坛,诸葛亮装模作样上坛作法“借东风”,果然东南风大起,周瑜乘机发动进攻,一举歼灭了曹军。
公元208-221年
赤壁之战孙、刘联盟大胜曹操,为后来的“三足鼎立”奠定了重要基础。之后的十几年,在诸葛亮的战略规划下,刘备集团占荆南、夺益州,又在219年的汉中之战中击退曹军,刘备称“汉中王”,初步实现了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制定的“跨有荆益二州,三分天下”的战略目标。221年刘备称帝,国号为“汉”(史称蜀汉),任诸葛亮为丞相。
公元223年
219年,关羽大意失荆州,身首异处。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伐吴,次年兵败夷陵后退至永安。章武三年(223年)二月,刘备病重,召诸葛亮、李严托付后事。刘备嘱托诸葛亮:“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诸葛亮闻言泣不成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史称“白帝托孤”。四月,刘备逝世,刘禅继位,封诸葛亮为武乡侯,不久再领益州牧,蜀汉大小政务,刘禅都委附诸葛亮处理。在平定了内部叛乱和异见势力后,诸葛亮成为了蜀汉实际掌权人。
公元225年
七擒孟获,又称南中平定战,是建兴三年(225年)诸葛亮对南中发动的平叛战争。当时朱褒、雍闿、高定等人叛变,南中豪强孟获亦有参与。诸葛亮亲率大军南下,在平定南中的过程中对当地酋长孟获采取了“攻心”的策略,將其七次挫败生擒,又七次释放。直至第七次在孟获城将其释放,孟获真正臣服,彻底消除了南中少数民族的反叛心理。《三国演义》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虚构和改编,但基本框架和史实还是相符的。
公元228-234年
从建兴六年(228年)到建兴十二年,史书记载,诸葛亮先后对曹魏七次用兵。在这七次中,“出祁山”只有两次,第四次是防守,蜀魏并未交战。第五次只出偏师,诸葛亮并未亲临率军。而“六出祁山”的说法出现于小说《三国演义》,由于其在民间的影响力,六出祁山渐渐成为诸葛亮北伐的代名词。同时,从当时蜀、魏的实力对比来看,诸葛亮的北伐,其对蜀汉内部巩固权力的政治意义要远远大于对曹巍的军事目的。
公元228年
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首次北伐,因错用马谡痛失街亭,司马懿乘势率军15万向诸葛亮所在西城蜂拥而至。当时诸葛亮身边已无大将,只有一班文臣和士兵2500名。于是诸葛亮传令,藏起旌旗,城门洞开,每处入口派20名士兵假扮百姓,洒水扫街。诸葛亮自己领着两个小书童,登上城楼,抚琴自若。待司马懿挥师城下,心生疑惑。他认为诸葛亮一生谨慎,不曾冒险,现在城门大开,必有伏兵,遂令撤退。此即著名的“空城计”,只不过这完全是小说《三国演义》杜撰的。
公元234年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率军出斜谷道,据五丈原。因积劳成疾,命在旦夕。于是诸葛亮在大营内设置七星灯阵续命。此阵中间安放本命灯一盏,外围七七四十九盏小灯,若七日之内,所有灯都长明未灭,诸葛亮便可逃过一劫,续命十二年。恰巧此时司马懿派一队骑兵探营,魏延得知后,急忙冲入大帐禀报诸葛亮,却在进帐时不慎踢翻七星本命灯,阵法遂破。诸葛亮长叹:“生死有命,不可挽也。”而诸葛亮也根据此事坚定了除掉魏延的决心,秘密交待马岱自己死后诛杀魏延。以上所述,全为《三国演义》杜撰。不过诸葛亮本人确实是在建兴十二年率军途中,病逝五丈原。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被描述成了一个洞察天机,无所不能的“神人”,民间也有很多关于诸葛武侯的异事传说,到底哪些是真,哪些是假?
发明家
历史上的诸葛亮,不仅是政治家、战略家和外交家,他还是一个发明家。相传“诸葛连弩”和“木牛流马”就是诸葛亮发明的。不过,其实“连弩”这种武器最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存在了,当时是双弩,后又发展了约500年至三国时期,诸葛亮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加以改进,严格来说,算不上“发明”。而相比之下,“木牛流马”则是诸葛亮的独家发明,为适应当时蜀地崎岖山路,运送军粮而造,分为“木牛”与“流马”两种。史书记载诸葛亮在北伐时使用,其载重约四百斤以上,每日行程“特行者数十里,群行三十里”。不过,确切的图纸与运作原理,目前已失传,今人多为推断仿制,无法还原全貌。
预言家
中国历史上流传有很多预言之书,其中《推背图》和《马前课》就是比较著名的两本。《马前课》从字面上讲,就是在出兵之前,在马前占卜一课,即起卦的意思。其内容讲述了自三国时期至“大同”社会的各个历史时期的卦象,共十四课,相传为诸葛亮所著。不过虽然《马前课》这篇预言文字是存在的,里面的内容也相当的奥妙,但据后世考证,应该不是诸葛亮所著,只是后人为了便于流传,假托诸葛亮的名义而已,实际作者另有其人。
数术家
在《三国演义》夷陵之战刘备失败后,陆逊追击刘备误入诸葛亮在夔州长江滩以乱石堆摆成的石阵:八阵图,差点丧命。据说夔州八阵图是诸葛亮按“奇门遁甲”分成八门,变化无穷,可挡数万精兵!当然,这肯定是小说瞎编的……不过《八阵图》的确是存在过,并非石阵,而是诸葛亮根据古来兵法“八阵”推演创设出的兵阵,其最早记载于《三国志·蜀书卷五·诸葛亮传》的正文中,“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云。”不过目前连《八阵图》也已失传,虽后人多有推测,其真实面貌已不可考。至于诸葛亮究竟会不会“奇门遁甲”?那就更不可考了……
读透一个人,不仅仅是他的“故事”;学会一个人,听北川娓娓道来……
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到底如何?
诸葛亮的管理风格有哪些缺陷?
蜀汉内部的对立与法家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