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1811年-1872年),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晚清“中兴第一名臣”,谥“文正”。是理学家、政治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被后世推崇为千古第一完人。
公元1811-1838年
嘉庆十六年十月十一日(1811年11 月26日),曾国藩出生于湖南长沙的一个普通耕读家庭。兄妹九人,曾国藩为长子,祖辈以务农为主,生活较为宽裕。祖父曾玉屏虽少文化,但阅历丰富;父亲曾麟书为塾师秀才,但在功名上也无大的建树。曾国藩天资并不聪慧,21岁才考取秀才,并在之后的会试中屡试不第,直到道光十八年(1838年),曾国藩才终于成功登第,殿试位列三甲第四十二名,后来又在朝考中名列一等第三名,经道光帝亲拔为第二,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曾国藩的仕途才从此开始,那年曾国藩已经27岁了。
公元1838-1850年
曾国藩虽出道较晚,官运却是非常亨通,进京十多年间,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十年七迁,连跃十级。从道光十八年(1838年)翰林院庶吉士开始,一直到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8月,任兵部左侍郎。次年6月,又任工部左侍郎,相当于现在的“副部级”干部。那年,曾国藩只有39岁。
公元1851-1864年
1850年末至1851年初,由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组成的领导集团,在广西金田村发起反抗清朝的武装起义,后建立“太平天国”。并于1853年3月攻下江宁(今南京),定都于此,改称天京。太平天国运动前后历时14年,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影响波及当时大半个中国,17个省。 1864年8月,太平天国首都天京被湘军攻陷,标志着运动失败。
公元1853年
咸丰二年(1852年),曾国藩任吏部左侍郎。6月赴江西乡试正考官,途中因母丧归家。这时太平天国运动已席卷半个中国,而当时清政府的八旗军、绿营官兵承平日久、腐败成风,不堪一击。因此,清政府屡次颁发奖励团练的命令,力图用各地的民间武装来遏制太平军的势头。11月,清政府命令曾国藩和湖南巡抚张亮基督办团练。次年(1853年)曾国藩在家乡湖南一带,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人际网络,组建了一支地方团练,称为湘勇,在衡州练兵。并派人赴广东购买西洋火炮,筹建水师。
公元1854-1861年
咸丰四年(1854年)2月,曾国藩发表了《讨粤匪檄》,怒斥太平天国“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号召天下读书人群起伐之,开启了他平定太平天国的序幕。在接下来近十年的时间里,曾国藩将湖南各地团练整合成“湘军”,形成了书生加山农的独特军制与太平军展开拉锯战。在此过程中,湘军的势力逐步扩大,从最初的5000湘勇发展到鼎盛时期30万人,并涌现出了如:李鸿章、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等一大批晚清肱骨精英。而太平军一开始势如破竹的攻势也逐渐被湘军遏制。加之太平天国后期的腐化与内讧,湘军开始掌握战局主动。咸丰十一年(1861年)湘军攻陷安庆,准备向“天京”发起总攻。
公元1862-1864年
咸丰十一年(1861年)年底,曾国藩定三路进军之策,肃清东南。次年二月,左宗棠率军由江西入浙江;四月,李鸿章率军抵上海;五月,曾国荃率军进驻雨花台,会同彭玉麟的水师围攻天京。六月,太平军首领洪秀全命各地太平军回援天京,集结二十万兵力,十月起与湘军大战四十多天,双方均未能取胜。同治三年(1864年)正月,太平军李秀成率部进攻曾国荃大营失败,反被湘军攻陷天保城,进而逼向天京东北部太平门及神策门外,形成了对天京的合围,太平军粮源断绝。7月,湘军攻破天京。同月,朝廷加曾国藩太子太保、一等侯爵,世袭罔替,并赏戴双眼花翎。
公元1864年
同治三年(1864年)7月湘军攻克天京,此时无论是湘军还是曾国藩本人的声望都达至了高点,而曾国藩对此却满怀忧虑。时年八月,曾国藩即上奏朝廷,裁撤湘军25000人,并强行勒令其弟,攻克天京的首功之臣曾国荃,辞官回家。此后曾国藩更多次对湘军做了整编和裁制。鉴于当时的形势,最后湘军的精英还是保留下来,有一部分随同曾国藩继续“剿捻”;一部分则加入李鸿章部的淮军,成为了中国近代化军队的前身。
公元1865-1866年
捻军是与太平天国同时期的反清农民武装,活跃了近十五年,鼎盛时期兵力达到二十多万。清廷一开始派遣亲王僧格林沁剿捻,但捻军迟迟都没有被消灭,同治四年(1865年)清廷调遣刚刚平定太平天国的曾国藩北上,以钦差大臣的身份,协助僧格林沁督师剿捻。曾国藩根据捻军行踪不定、流动作战的特点,采用了“重点防务、坚壁清野和画河圈围”的对策,但都收效甚微。亲王僧格林沁向来看不起汉军将领,曾国藩北上更是对他的不信任,于是急于求成,却在一次战役中误入包围圈,以身殉国。僧格林沁的死亡,使本来已是强弩之末的捻军士气大振。一时间清廷和捻军又陷入了苦战,这也导致刚刚走马上任的曾国藩,因剿捻不力而被撤职,由左宗棠、李鸿章接替。
公元1861-1872年
清朝的洋务运动始于咸丰十一年(1861年),终于1894年,曾国藩只是在洋务运动的早期短暂参与,却被誉为洋务运动的领袖。1861年曾国藩开办了中国第一家真正意义的兵工厂:安庆内军械所(金陵机器制造局的前身),拉开了洋务运动的序幕;之后他会同李鸿章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设立了中国第一家翻译馆;送出了中国第一批赴美留学生。这些由曾国藩亲自参与的洋务,成为了后来整个洋务运动的重要基础,乃至对后世中国的近现代,都影响深远。
公元1870年
同治年间,天津民众对天主教会在保教国(法国)的武力庇护下,肆意的宣教活动非常不满,双方摩擦不断。同治九年(1870年),天津发生多起儿童失踪、绑架案,6月一名被捕案犯谎称作案系受教堂指使,一时舆论哗然。民间甚至开始流传“外国修女以育婴堂为晃子,实则绑架杀死孩童作为药材之用”等荒谬谣言,导致反洋教情绪高涨,士绅集会,书院罢课。6月21日,民众与教徒发生冲突,法国驻津领事丰大业开枪打伤天津知县随从,导致民情失控,当场杀死了丰大业及其秘书西门,之后又杀死了10名修女、2名神父、另外2名法国领事馆人员、2名法国侨民、3名俄国侨民和30多名中国信徒,焚毁了望海楼天主堂、仁慈堂、位于教堂旁边的法国领事馆,以及当地英美传教士开办的其它4座基督教堂。
公元1870年
教案发生后,法、英、美、俄、普、比、西7国,1870年6月调集军舰至大沽口威胁,以法国为首的七国公使向总理衙门抗议,曾国藩奉命前往天津,办理天津教案。考量当时局势,曾国藩力主避免与法国开战,“但冀和局之速成,不问情罪之一当否”,最后处死为首杀人的8人,充军流放25人,并将天津知府、知县革职充军发配黑龙江,赔偿洋人损失银46万两,并派遣清廷使团至法国道歉。这个结果,朝野舆论均大为不满,曾国藩因此背负卖国骂名。之后清廷以其身体抱恙为由,召李鸿章接手处理。
公元1870-1872年
同治九年(1870年),两江总督马新贻被平民刺杀,朝廷命曾国藩再任两江总督,前往南京审理该案。同治十一年(1872年)曾国藩领衔上奏,促请对“派遣留学生一事”尽快落实。并提出在美国设立“中国留学生事务所”,在上海设立“幼童出洋肄业局”,此后曾国藩经常脚麻,舌头僵硬不能说话。同年二月初四日(1872年3月12日),曾国藩午后在南京西花圃散步,突发脚麻,其子曾纪泽扶他回到书房,端坐三刻,泯然而逝。百姓哭巷,绘像祀之。朝廷闻讯,辍朝三日。追赠太傅,谥号“文正”,祀京师昭忠、贤良祠,各省建立专祠。
自古大人物出世必有奇异天象、神奇传说,作为半个圣人的曾国藩自然也少不了,但更多的还是普通人也能用得上的“曾氏哲学”。
出生来历传说
曾国藩出生时,祖父曾玉屏梦到有一条巨蟒缠在他家的柱子上,曾国藩出生后,家中一棵枯死的梧桐竟然也枯木逢春,这都让祖父曾玉屏相信,这个孙子来历不凡。而凑巧的是,曾国藩患有类似“牛皮癣”一类的皮肤病(有说“火蟒藓”),浑身长满像“蛇鳞”一样的癣。不仅如此,曾国藩还有一个奇怪的爱好:吃鸡,却又最怕鸡毛。当时紧急公文,在信封口处往往要粘上鸡毛,俗称鸡毛信、鸡毛令箭。每次曾国藩看到这种信件总是毛骨悚然,必须要别人帮他取掉鸡毛,他才敢拆读。古时候曾有这样的说法:焚烧鸡毛,毒蛇闻气就死,龙蛇之类,都畏惧这种气味。所以民间一直流传,曾国藩是巨蟒转世。
资质平平的求学趣事
曾国藩小时候资质平平,甚至可以说比较笨,学习起来非常吃力。一天晚上他在家里读书,一篇文章他反反复复读了很多遍,就是背不下来。他就一遍一遍地读,一遍一遍地背。夜已经很深了,可仍然没有背下来。这可急坏了一个人。原来他家来了一个贼,一直潜伏在书房的屋榆下,本想等他读完书睡觉,进屋偷点什么。可这小偷在屋外等啊等,就是不见曾国藩睡觉。最后实在等不下去了,就十分生气地跳进屋子对曾国藩说:“你这么笨,还读什么书?我听得都会背了!”于是小偷将那篇文章从头到尾地背诵了一遍,扬长而去。
不同寻常的书斋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曾国藩被任命为会试同考官。5月又升任詹事府右春坊右庶子。9月转左庶子,不久升侍讲学士。这时出道7年,34岁的曾国藩,已经是一名“正厅级”干部了。对此,曾国藩不仅没有志得意满,反而有些战战兢兢起来。他在他的家书中写到:“我家气运太盛,不可不格外小心,以为持盈保泰之道……”这年,曾国藩把自己的书斋更名为“求阙(缺)斋“,他对弟弟们说,《易经》的大道,在于盈虚相生,月满则仄,所以人不能没有缺憾。如今我们家祖、父母都在,兄弟和睦,我的事业也很顺畅,多次被破格任用,人生太完美了,现在但求缺憾,以保家族的和谐幸福。
思想传承
《曾国藩家书》记录了曾国藩在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中,近1500封书信笔记。涉及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思想的生动反映。在他的家书里,不仅可以看到他对家人、同事、晚辈的训导、教诲;也可以看到他个人,如何从一个兼具各种嗜好陋习的普通青年,慢慢蜕变成后来持重恭俭的理学领袖的修身过程,非常生动,也很具有说服力。家书中有很多具体的方法和建议,也都不玄奥,非常平易近人,即使现代人也都能用得上。
读透一个人,不仅仅是他的“故事”;学会一个人,听北川娓娓道来……
接地气,谁都做得到的“古今完人”
三不朽:立功、立德、立言
曾国藩与王阳明的差距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