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古话叫:“富不过三代。”子女教育也是当今一个非常热门且让人头痛的话题。而要说近代中国,在子女教育及家道家风的传承上有什么突出的人物,晚清名臣曾国藩及其曾氏家族,在这方面着实可圈可点。
曾国藩共有3个儿子、6个女儿(其中一儿一女夭折),8个孙子、4个孙女。截至目前,曾国藩五兄弟的后人已经绵延至第八代,有突出成就的人多达240多人。他们在化学界、教育界、文学界、艺术界、考古界、交通界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不凡的成就。像教育家曾约农、曾宝荪;翻译家曾宝葹;高教部副部长、化学家曾昭抡;考古学家、博物馆学家曾昭燏;湖南广播电视台工程师曾昭棉;湖南大学电机系主任、教授曾昭权;北平交通博物馆主任曾昭亿;原农业部办公厅主任、园艺学家曾宪朴;全国妇联副主席曾宪植;3位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曾宪楷、曾宪柱、曾宪森;轻工部造纸研究所研究员曾宪榛;出版家曾宪元;画家曾厚熙(宪杰)、导演曾宪涤等等。而且,更重要的是,曾家传承了那么多代,似乎没有出过一个“坏人”!在曾氏这么多的后人中,几乎没有一个子孙贪赃枉法,作奸犯科,干过什么“出格”的事。这应该是让曾氏祖宗在天有灵,倍感欣慰的。
在曾国藩故居里,墙上的匾额,门廊间的题字,无不诉说着曾氏家族绵延不息的秘密。关键是,题字容易做起来难,几百年后子孙还愿意自觉遵守,难上加难。曾国藩到底是如何做到的?
而我个人觉得,曾氏子孙之所以能够做到如此,我们暂且撇去那些听上去玄玄乎乎的“福气”啊,“族运”啊不谈,至少有两个方面是可以供我们借鉴的。
第一,所谓正己化人,泽被子孙。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曾国藩在世的时候,不仅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在德行操守上都是整个家族的表率。无论家人还是同事、幕僚,提起曾文正公无不肃然起敬。而且同时,曾文正公待人真诚,极度宽厚。一心为公举荐人才,提携后生。甚至一生都与曾国藩较劲的左宗棠,在曾国藩离世后也怆然泪下,留下挽联,由衷赞叹曾文正公的为人及其一生对左宗棠的惜才和大度,对曾氏后人也不仅没有人走茶凉、落井下石,反而更是多有关照。这可以说是曾国藩的人格魅力,为后代积攒下了很多的发展机会和空间。
第二,著书立说,传于后人。曾国藩自离家以来,不仅注重个人的修炼,更是在兄弟、子孙等曾氏家族的教育上不遗余力,多多提点。其很多的教育理念和持家方略都留在了他与几位兄弟,子孙的往来书信之中。曾国藩的信札言简意赅,却含义深远。没有很多的道德说教,但即使对我们现代人来讲,也有很多具体落实的方法。可谓很接地气。
今天,就让我们再来看一则《曾国藩家书》中,关于富家子弟应该如何教育的观点。应该对很多现代家境比较优越,教育子女却无从下手的家长们会有一些启发。
吾家现虽鼎盛,不可忘寒士家风味,子弟力戒傲惰,戒傲以不大声骂仆从为首,戒惰以不晏起为首。吾则不忘蒋字街卖菜情景,弟则不忘竹山坳拖碑车风景。昔日苦况,安知异日不再尝之?自知谨慎矣。——《曾国藩家书》
| 北川白话大义 |
我们家现在虽然发达了,却不能忘记以前做寒门,没有地位之时的家风是什么。我们家的孩子要力戒“傲慢”和“懒惰”两件事情。戒傲慢,就要对家中的仆人,管家、婢女态度谦和。不要粗声说话,更不能大声呵责。戒懒惰,就要不睡懒觉,从“早起”下手。我自己经常告诫自己,不能忘记当年在蒋字街买菜来贴补家用的情景,弟弟你也不要忘记当年你在竹山坳中帮人拖装石碑的车,赚取工钱的日子。我们两个如果能够时时刻刻不忘记当初家境不富裕,没有什么社会地位时,还要做这些苦活来维持生计,未来我们保住现在这个家业就是有希望的。况且,我们家现在虽然很好,谁知道将来会不会又回到当初那种贫寒无依的状况呢?所以还需事事谨慎啊。
北 川 曰
| 曾国藩家道 |
富贵门庭不忘本
世事无常需谨慎
居安思危,小心谨慎
心存敬畏,战战兢兢
好的时候要给未来的变化留后路
| 富家子弟教育 |
傲慢 & 懒惰
富家子弟两大弊端
很多纨绔子弟就从这两个字
开始慢慢退化、腐败下去的
戒傲慢
对管家、仆人、婢女态度要好
引申为谦和对待地位不高的人
戒懒惰
早起,不睡懒觉
看似抽象的两种习气
只需在日常小事下手
李鸿章,字少荃。算是曾国藩最得意的门生之一。李鸿章也向来以曾国藩衣钵传人自居。而李鸿章早年却有些志大才疏,浮夸不实的毛病。当年拜在曾国藩门下做幕僚,有过一些建树后,也开始骄傲起来。其有个毛病,熬夜晚起(夜猫子)。曾国藩则一直要求门人“早起”,为了督促大家养成这个习惯,规定每天清晨,所有家人幕僚必须一起共进早餐。一日,李鸿章贪睡,谎称头痛,身体不适,不就早餐。不料,小小心思哪能骗过曾国藩,于是命人再去叫早,并且李鸿章不到,所有幕僚一概等着,不许开饭。李鸿章无奈,只能悻悻地爬起来去了。谁知开餐之后,谁也不敢吱声,一时无语。过了半天,曾国藩终于放下筷子,突然起身对着还在喝稀饭的李鸿章,很认真地说:“少荃,你既来我府中,我就有言相告。到我这里来的人,都得守一个‘诚’字!”说完,曾国藩拂袖而去。据说当时李鸿章端着个碗,站立当地,一时呆若木鸡。自此之后,李鸿章痛自反省,再也不敢睡懒觉了。而且后来,再也没有在个人习惯上被老师曾国藩指责过。曾国藩也因此认为,李鸿章是个可造之材,不愧于自己的曾门传人。
北川愚不可及
没有繁文缛节,只聊用得上的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