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回,我们在公众号中介绍了曾国藩关于孩子教育和为人处世两个方面的一些观点,今天我们来看看关于团队管理、办事执行,曾文正公又留给我们哪些宝贵的经验。
其实关于中国式管理,我一直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涉及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近几十年来,西方式的管理思想大行其道,从哈佛到中欧,各种MBA、总裁班,西方的很多管理理念和工具对于现代的中国职场及管理者们影响至深。另一方,近年来各大MBA、EMBA、总裁班,也普遍开始加入了各种国学课程,从儒释道文化到孙子兵法。那么,东西方管理思想,或者说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到底在哪里?我们又该怎样地结合与应用呢?
听完彼得德鲁克听老子,感觉好“酸爽”。忽东忽西,内在的联系和逻辑到底在哪里?
简单而言,西方文化偏向于描述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东方文化则更注重观察在这些现象背后,那些“看不见”的内容。西方式的管理更注重制度、流程、数据、绩效这些可以用数字表达的元素和具体方法。东方式的管理则更偏向于人心、人伦、价值观、士气、平衡这些可以感受到,却很难量化的,大局上的思考。(当然东方式管理也有具体方法,不过对于现代人而言,西方学院式的语言,较之古文和兵法场景,应该更易于理解和操作)。
譬如,今天的这封曾国藩在咸丰8年,写给正在前线带兵,九弟曾国荃的家书,这样一种文化特点和差异就显得特别明显。而虽然我个人认为,一个成熟的管理者,既需要具备对整体大局上的洞察力和敏锐度(大局观),也需要有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方法论)。但从当今的实际情况来看,现代的职场人士和管理者们,较之从数据和方法论的角度来应对问题,关于这种审时度势,从全局来观察的“思维意识”和“洞察能力”,相对是比较薄弱的。这也和这么多年来,中国文化及思维模式的断层有关。
今天的这则曾国藩家书,这种典型的中国式管理思考,在传统的西方教育商学院中,不太会告诉你。
古文若是看起来吃力,可直接看后面白话翻译。
弟营之勇,锐气有余,沉毅不足,气浮而不敛,兵家之所忌也,尚祈细察。偶作一对联箴弟云:打仗不慌不忙,先求稳当,次求变化;办事无声无臭,既要精到,又要简捷。贤弟若能行此数语,则为阿兄争气多矣。
——《曾国藩家书》
| 北川白话大义 |
弟弟你手下的部队,锐气(冲劲)有余,但是内心中能够沉淀下来的厚重之气不足。带兵打仗,如果部队的士气都是浮在表面的,总是急躁地希望上阵杀敌,却没有沉稳、笃定之气,是兵家的大忌。还希望弟弟你要仔细地观察和调整。
我做了一副对联送给弟弟,希望你时常以此提醒自己:“打仗不慌不忙,先求稳当,次求变化;办事无声无臭(息),既要精到,又要简捷。”你按照这个办,就是给哥哥我争气了。
北 川 曰
| 气浮不敛,兵家所忌 |
向前冲的锐气和内在的沉稳要结合
每天嚷着上阵杀敌,不见得能打胜仗
瞻前顾后,畏首畏尾,又会影响士气
好的领导人要善于驾驭这两种士气
既要对团队整体和战局有洞察的意识
也要具备激发和引导团队士气的能力
我想曾国藩的这种观察和统帅智慧,无论是对于东方人还是西方人,都同样适用。
| 军事之道与处世之道 |
不仅行军打仗,凡事都要锐气与沉稳相结合
“道”的特点:所谓规律即可应用在任何地方
打仗不慌不忙
先求稳当,次求变化
曾国藩的治军方略和思想原则
先为己之不可胜
再考虑出奇制胜
生活决策中的借鉴
第一步考虑风险和退路
再考虑如何赚钱和扩张
沃伦巴菲特的投资理念第一条也是:“不亏钱”。其实我个人觉得,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一个好的领导人或决策者,对于这些“看不见”的要素,内心中一定是有体会和经验的。只是基于文化的差异,西方不太在意把这些理论系统化而已。所以,对于现代人来讲,东西方在管理学上的不同侧重,是完全可以互补与结合的。
| 对于执行层的告诫 |
办事无声无臭
既要精到,又要简捷
踏踏实实,默默办事,低调不张扬
做事又很到位,考虑周全,有品质
思路清晰重点明确,过程简洁有效
记下以上这条对联,经常拿来琢磨琢磨。升职加薪就靠它了!因为……
任何领导都喜欢这样的下属
北川愚不可及
没有繁文缛节,只聊用得上的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