较真 / 深评:是托孤佳话还是君臣套路?

深评:是托孤佳话还是君臣套路?

2020.05.14

章武三年,白帝城,一灯如豆。病榻上的刘备屏退左右,拉着蜀汉丞相诸葛孔明的手说出了那段著名的托孤遗诏:“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克复中原)若嗣子(刘禅)可辅(辅佐),辅之;如其不才(若刘禅不成气),君可自取(自己做蜀汉的皇帝)” 诸葛亮闻言泣不成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白帝托孤”。

这出感人的桥段后来几经流传,又经小说演义,刘备的知遇知情深、大义为怀;诸葛孔明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最终成为了名垂青史的一段“君臣佳话”。

然而,历史真的能够如此“纯粹”吗?

“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当然知道这八个字的份量,只是此时的孔明并不能确定刘备说出这番嘱托,是出自真心还是有意试探?当时刘备既没有留下任何的遗诏,而且在托孤孔明之前,还特意召见了蜀汉另一位重臣“李严”,请他与孔明一起辅佐太子刘禅。至于刘备另外安排“李严”的用意,也耐人寻味……

白帝托孤,其实在史学界,更多人认为这只是刘备君臣之间的一场“套路”。甚至根据有些野史记载,当时刘备还另外安排了一众刀斧手藏于暗处,一旦发现诸葛亮有“不臣之心”,立斩之!

当然,野史归野史,可信度较低。而若要问我的看法,我相信君臣的情义肯定是有的,博弈和试探也是必须的。毕竟大家都是成年人,无论刘备还是诸葛亮,也都算得上是头脑清晰、老谋深算的政治家,有点“套路”也是正常的。 只不过,这样的一种人设,对于已经“被”登上神坛600余年的诸葛孔明来讲,很多人可能并不了解,或者,也很难接受。

走上神坛600年

在《三国演义》的小说里,诸葛亮被描述成了一位无所不能的“传奇”。三顾茅庐、火烧新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借东风、空城计、七星灯续命,这些章回小说不仅作为“名著”在民间广为流传,还被演绎成了各种戏曲、皮影、漫画、影视作品,脍炙人口。诸葛亮就是这样,在这600年里被广为人知、被步步封神,以至于坐落在四川成都市内的武侯祠,每逢年过节、学子高考,都人声鼎沸、香火繁盛。

那么,历史上真正的诸葛武侯与小说里演绎的诸葛孔明到底有哪些差异呢?鲁迅曾经批评《三国演义》,说小说里的诸葛亮“多智而近妖”。事实上,以上所说的小说桥段,除了“三顾茅庐”还有那么丁点历史出处外,其余的事情,要么和孔明没啥关系(譬如火烧新野时,真正的战斗部署与指挥是刘备本人);要么压根儿就是纯属虚构的(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借东风、空城计、七星灯续命,这些神奇故事在正史上肯定是没影儿的)。

当然,小说里的虚构和杜撰,并不代表诸葛孔明本人在历史上就没有一席之地。战略家、政治家这两个Title,孔明还是“当之无愧”的。

 

 

 

 

 

微信公众号:北川愚不可及

商务合作:子良

客服:小愚

客服:小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