较真 / 刘备东征,一场不得不进行的豪赌

刘备东征,一场不得不进行的豪赌

2020.05.14

公元221年七月,刚刚登基称帝的蜀汉昭烈皇帝刘备,打着为大将关公报仇的旗号,举全国大部之力,出师东征,讨伐孙权,拉开了号称三国史上“三大战役”中的最后一战“猇亭之战”的序幕。

战事初期,汉军连战连捷,不断向吴国腹地推进。这一方面是固然是因为汉军初来,士气正旺;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吴军主将陆逊有意进行战略撤退所致。双方战至222年六月,汉军东进的势头已经被完全遏制,吴军据险而守,拒不出战,刘备也不得不在山林中连营数十座,以避暑气,准备秋后再战。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陆逊火烧连营,大破汉军,刘备几乎仅以身免,败退回白帝城,并在223年四月去世,留下了一个看似呆萌的后主刘阿斗,一个鞠躬尽瘁的老臣诸葛亮,和一座风雨飘摇的蜀汉江山。

皇叔,我懂你。

长期以来,关于刘备东征这件事,比较主流的看法是他不应该东征。正是由于他不听群臣的劝谏,刚愎自用,执意东征,才会遭致如此惨败,并赔光了家底,害得诸葛亮后来在治国时捉襟见肘,苦不堪言。甚至,很多人认为蜀汉政权之所以在三国中实力垫底,就是因为刘备的这次盲目冲动的东征所致。

其实呢,对此我倒一直有不同的看法,甚至我觉得,在当时的情况下,东征,是刘备不得不做的选择,如果我穿越回去做刘玄德,大概率也会选择东征。

那么,其中的理由是什么?下面我们就来谈一谈。

 

一生劳碌的刘皇叔

刘备的这一生,其实过得很艰辛。在遇到诸葛亮之前,基本是丧家之犬,居无定所,惶惶不可终日。

诸葛孔明使用前:刘备三顾茅庐时的地图。风雨飘摇,居无定所,暂栖新野(黄色标注的部分)

而遇到诸葛亮之后,在刘表去世、曹操南征、赤壁之战等一系列历史事件的进程中,刘备有惊无险地闪转腾挪,逐步摆脱了持续二十年之久的霉运,开始步入了事业的上升通道。之后的十几年里,他取荆襄、占益州、攻汉中,至公元219年,刘备已经坐拥天下三分之一强的领土,并自封汉中王,达到了事业的顶峰。

诸葛孔明使用后:在诸葛亮“隆中对”的战略布局下,刘皇叔的事业步入上升期。

不过呢,接下来的情况却是急转直下。就在刘备称王的当年,驻守荆襄的大将关公起兵北伐曹操,在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遭到东吴的背后突袭,不仅丢失荆襄的领土,自己也被俘遇害,这成了蜀汉政权由盛而衰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接下来的问题是:刘备该怎么办?

反对刘备东征的观点都认为,此时的蜀汉,刚刚经历一场大败,人心和物资都需要时间恢复,所以应该按兵不动,休养生息,带力量恢复后,再找孙权算账也不晚。但是,我觉得这样的观点过于教条,没有实际分析当时的天下大势,依据当时的情况来看,刘备如果还怀有天下之志,不甘心终老于四川盆地,那东征,才是最好的选择。

理由有二。

 

1. 荆襄的战略位置

首先,荆襄的战略位置是在太重要。

荆襄战役的失利,对于刘备集团的打击是非常大的,但最严重的打击不是折损了股肱大将和数万士兵,而是荆襄地区的丢失,使得蜀汉政权一下子从原本可以进取天下的态势,变得只能偏安一隅了。

在荆襄丢失前,蜀汉不仅拥有荆襄地区富饶的土地、人口、钱粮,还可以在时机成熟时,从汉中、荆襄两路出兵,进取中原,实现《隆中对》中的第三步战略。但荆襄失守后,不但土地、钱粮、人口这些战略资源没有了,连想要进取中原,也只有汉中的崎岖山路这一条了,这种差别,可以在荆襄丢失前后的地图中一眼看出。后来诸葛亮五伐曹魏,都无功而返,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汉中那条路,实在太难走了,部队和粮草,转运都很不方便。

荆州丢失前,三足鼎立图

所以,刘备如果还想夺取全国政权的话,那就必须要夺回荆襄,否则,无论是战略资源和地理位置,仅靠益州和汉中,都远远无法支撑他的全国统一梦。

更进一步,就算刘备没有天下之志,仅仅为了更好地维护蜀汉的安全,荆襄这块地方,也是必须要拿下的。

从地理位置来看,荆襄相对于吴、蜀两国来说,就好像是足球场的上的中场地区一样。熟悉足球的朋友都知道,历来得中场者,赢面会比较大。谁如果放弃中场,全部龟缩在自己的门口,被对方占据中场压着打,那要守住自己的球门,会非常辛苦。只有和对手争夺中场,把战火烧到远离自家球门的地方,才能更好地保护球门。

简言之,进取天下需要荆襄,保住川蜀也需要荆襄,于攻于守,刘备都需要荆襄。

 

2.等不起的蜀汉政权

也许有人会说,荆襄很重要,应该夺回是没错,但是,为什么非要这么急呢?好好休养几年,再考虑这个事情,不是更加稳妥么?

这种观点看似稳健,但其实没有考虑到第二个理由,那就是:刘备等不起,蜀汉也等不起。换言之,在那个时候东征,是最合适的时机,或者说,也几乎是最后的机会。

说刘备等不起,主要是他的年龄。

刘备出道虽早,却久不成事,年近五十,还是乘着赤壁之战后的混乱局面,才算是有了自己的一点地盘。之后虽然领地逐步扩大,年龄也是同步增长,到了称汉中王那一年,虚岁已经五十九了,放在今天,也是要等退休的年龄了。而在一千多年前的三国时代,这个岁数,说剩下的时间以天来计是有点夸张,但说要以月来计,则绝对合理。事实上也是,从公元219年秋天刘备称汉中王,到221年初夏称帝,再到223年初夏病逝于白帝城,刘备称王之后的生命,满打满算,未满四年,不足四十八个月,而称帝后的岁月,更是只有两年,二十四个月。

荆州陷落之后,与上图相比蜀汉政权不仅仅失去了右下方一大片势力范围,更重要的是,进军中原的另一条通路也被掐断了。

刘备在称王时,当然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多久,但也肯定知道,活不了太久。此时的他,就算自己知道已经很难在剩余的时光里夺取全国政权,也需要为子孙计,为后代留下一个相对好一点的环境,所以时不我待,必须趁自己还活着的时候,夺回荆襄。

说蜀汉政权等不起,就内部来说,一是刘备年事已高,一旦去世,则接班人刘禅的威望远不如其父,要捋顺内部关系,团结群臣,再创辉煌,绝非短期可以做到;另一方面,则是此时关公遇害未久,以他在蜀汉政权内部的地位和声望,短期内,大家尚可共秉悲愤、同仇敌忾,若迁延时日,大家的热乎劲过去了,再要动员起来,就困难了。

简言之,蜀汉政权内部,需要抓住刘备尚且健在、关公遇害未久这个时机,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一致对外,如此,则获胜的概率可以提升。如果过了这个时间点,这两个条件少了一个,再要把大家动员起来,就很难了。

当然,除了蜀汉政权内部的原因,当时外部的天下大势对蜀汉来讲也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即使这一发可能很勉强,但似乎也没有什么更好的选择。

而就外部天下大势来说,也有两个原因,对蜀汉来讲亦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即使这一发可能很勉强,但似乎也没有什么更好的选择。

 

1. 东吴初占,民心未附

第一个原因,是此时东吴刚刚占据荆襄,立足未稳,当地老百姓还是比较熟悉刘家人的统治(刘表、刘备),如果刘备能短期内卷土重来,则民心归附的可能性很大。如果再等上三五年,等东吴在荆襄的统治稳定了,老百姓熟悉姓孙的老板了,那就算届时刘备未死,蜀汉内部依然热血沸腾、矢志报仇,想要得到荆襄地区百姓的认同,就难多了。

换句话说,尽快打回荆襄,当地老百姓还是会认为你是来光复故土的,还会把你当自己人;如果拖得时间久了,你再要去打荆襄,那当地人就会把你当侵略者。一个是解放军,一个是日本鬼子,待遇能一样么?

当然,除了百姓认同度以外,还有就是东吴在荆襄统治时间越长,除了人心以外的其他各方面统治基础也会越牢固,也就越难攻取。所以要夺回荆襄,还要赢得当地百姓的认同,要趁早。

 

2. 曹丕登基,立足未稳

第二个原因,则是关乎北边的曹魏。

曹丕在公元220年年底称帝,而到刘备东征时,他在皇帝的宝座上坐了还未满一年。此时曹丕所要面对的,不仅有曹魏集团内部的权力交接问题,还有汉、魏两朝之间的权力交接问题,可以说比一般的接班人所面临的情况,更加复杂,有太多的事情需要他去处理,有太多的关系需要他去捋顺。所以面对刘备的东征,曹丕此时既不敢、也没空去介入,因为他需要先把内部的事整明白。而刘备,也肯定是看到了这一点,才要尽快出兵。如果再等上几年,等曹丕腾出手来了,刘备再想要东征,需要面对的,就不是东吴这一个敌人了,他完全有理由担心自己伐吴时,曹丕在自己的背后偷袭,自己就会面临关公在荆襄的窘境。

本来三个人打架,最忌讳的就是两个人从不同方向夹击另一个人,这样的话,除非被夹击的那个人特别强大,能够同时守住两个方向,否则必败无疑。所以为什么后来诸葛亮在猇亭大败后,还是要近乎屈辱地坚持吴蜀联盟(人家把你打得惨不忍睹,你非但不能去报仇,还要和他做朋友),就是希望自己北伐时,东吴不要从东边来给蜀汉找麻烦。这个道理很简单,刘备自然也会明白,所以,从外部来说,他必须趁曹丕即位时短、根基未稳、无暇他顾时,出兵东征。

在新版的《三国》电视剧中,刘备在伐吴前,和重臣李严有过一段私下的交流。谈话中,刘备流露出伐吴的另一个目的,是因为魏强吴弱,要统一天下,就应该先灭东吴。他要趁曹魏新建、无暇他顾的时机,利用内部因为关公遇害的悲愤情绪,举全国之力,一举灭吴(原话是:以雷霆之势,南下击之。),为最后统一天下奠定基础。

说实话,我觉得这个想法有点天真,有点艺术加工,不太可能是刘备当时真实的想法。因为虽然东吴比曹魏弱,但即使荆襄尚在手中,蜀汉也没把握可以一举灭吴,更何况现在的局面?但是,台词中其实也传递出一个信息,就是:在当时的情况下,的确是东征的一个机遇。

 

天意弄人,皇叔的豪赌

分析到这里,我想已经很清楚了,刘备东征,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因为碰到了一个机会,但这个机会,也可以说是一种无奈,因为他要拓展战略空间,要争取时间,从这个角度来说,东征更像是一场不得不进行的赌局。当然,除此以外,可能还有他对关公、张飞的感情因素(张飞在伐吴前夕被部下弑杀,凶手也投奔了东吴),增加了他对孙权的愤恨,必欲除之。

不过,可惜的是,刘备的大方向虽然没错,但一次战役的胜利,绝非仅仅方向正确就可以了,还取决于其他太多的因素,更何况这个所谓的“方向正确”,其本质也是一种无奈。

在东征路上,刘备遇到了才略不下周瑜的东吴新锐陆逊,最终输得精光,使蜀汉彻底失去了争雄天下的资本,甚至一度面临亡国的危险。幸好老天还给刘备留了一个殚精竭虑的诸葛亮,以及一个大智若愚的刘阿斗,蜀汉在他们的经营之下,又延长了几十年的生命,不过由于前面输得太多太惨,纵使诸葛亮和刘禅都不是庸才,也只能做到自保而已,大汉的王业,最终只能偏安在西南一隅了。

写到这里,一声长叹,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人啊,有的时候还不得不向现实低头。历史上的很多事情,尤其是那些特别重大的事业,绝对不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能够成功的。

 


相传当年诸葛孔明于出兵之前,在马前起卦占卜,得自三国时期乃至“大同”社会的各个历史朝代的卦象,共十四课,得名《马前课》,为后世留下诸多的解释与猜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百度一下,仅供娱乐。而若事实果真如此,那么诸葛亮在北伐出征前,其实早就已经知道答案了。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微信公众号:北川愚不可及

商务合作:子良

客服:小愚

客服:小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