较真 / 几无胜算的北伐,诸葛亮为何如此执着

几无胜算的北伐,诸葛亮为何如此执着

2020.05.14

建兴十二年,五丈原,秋风萧瑟。蜀汉军帐之中,微灯摇曳。孔明此时已卧床多日,自感时日无多。从春天起兵至今,此次出征已逾半年。然而兴师动众之下,六年间五次北伐,却寸功未建、寸土未得。回想起建兴六年,孔明第一次帅军出征,《出师表》所言“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豪情壮志,亮,怆然涕下。

其实,虽然孔明自己在《出师表》里告诫刘禅要“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然而孔明自己心里多少也清楚,所谓的北伐,其最重要的意义本就是一次几无胜算的军事“表演”罢了……

当时的蜀汉,早在刘备托孤之时,已经摇摇欲坠。《出师表》里所呈“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并非孔明谦辞,确乃实情。在刘备东征之前,五虎上将:关羽败走麦城,身首异处;张飞醉酒,为下属弑杀;黄忠、马超先后病逝;五人之中只剩下赵云独木难支。大将魏延虽具才干,却性格出挑,常常因为不循规蹈矩,一直很难得到风格严谨的诸葛丞相赏识。而刘备东征带去的6万大军也全军覆没,蜀汉精锐尽失。

同时,在蜀汉朝野的内部也是暗流涌动。当年刘备、法正里应外合赶走刘璋,蜀地官员百姓就多有不服,刘备及其荆襄旧部一直都被视为“外来人”。所以在蜀汉朝堂之上,就一直分为荆襄、益州两派,双方冲突不断。此番东征大败,各种反对势力又开始蠢蠢欲动。

在此内忧外患之下,诸葛亮只能在蜀汉内部实行更为严苛的管控、重整旗鼓,而作为一名老谋深算的政治家,此时他更需要一个能够交待军民、团结朝野的理由。

就诸葛亮本人而言,自刘备去世之后,除了之前提到的第二个托孤重臣“李严”(后来在第二次北伐时,诸葛亮以李严延误军需为由,把他贬为庶民),蜀汉的军、政大权几乎都由诸葛亮一人独揽。倘若此时天下无贼、岁月静好,蜀汉人民至此关门过小日子(依据蜀汉的地理位置,也不是不可以的),孔明岂不是应该还政刘禅,鸟尽弓藏?

所以于公于私,此时继承先帝遗志、保家卫蜀、克定中原,无疑都是最好的口号与选择。

然而,“克定中原”,这四个字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大?

蜀汉最终投降曹魏时,曾经留下过一组人口普查的数据对比。当时曹魏的总人口有443万;而蜀汉的人口仅为94万。单从人口数量上我们就能知道,曹魏能够调动的兵源以及征缴的军粮,实力就是蜀汉的4.5倍之多。更不用说在曹魏的军队配置里,骑兵的占比要大大高于蜀军,并且帐下人才济济。而《三国演义》里所描述的诸葛亮动不动就兴师30万北上,那根本就是骗人的。

所以,虽然诸葛亮经常自比乐毅(战国时期帮助燕国以弱胜强的军事奇才),即便他内心也一直怀揣着“克定中原”的远大理想,我想孔明的心中也一定清楚,所谓的“北伐”,更大的可能只是一个“对内”的政治口号罢了……

建兴十二年八月,诸葛孔明,卒。谈不上五丈遗恨,更没有七星灯续命。那一年,孔明54岁。

 

千秋功过,谁人评说

走下神坛的诸葛孔明,没有那么多耀眼的主角光环,更没有小说中呼风唤雨的传奇本领,他就是一个真实的历史过客。他有他的政治才干、杰出的战略思想、舌战群儒的外交天赋;他也有他的明显不足:军事才干的平庸、领导力的错位;他有他的家国情怀与人生抱负,他也有他的个人盘算与“小九九”。就像我们所有人一样,诸葛孔明也不完美。

然而,作为一名当之无愧的政治领袖与历史人物,他的一生又是注定不能平凡的。他的优点与缺点,他的一言与一行都会深刻影响着当时乃至后来的人们,千秋功过都会被载入史册,提醒后人。

事实上,在现代很多的商学院MBA、EMBA课堂上,诸葛孔明都会常常出现,被拿来作为“职场规划”与“领导力模型”的案例来分析。

 

 

 

 

 

微信公众号:北川愚不可及

商务合作:子良

客服:小愚

客服:小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