较真 / 三顾茅庐、隆中妙对,军事才干平平的政治家

三顾茅庐、隆中妙对,军事才干平平的政治家

2020.05.14

建安十二年,南阳邓县隆中,白雪皑皑。乡间草庐之中,一位年轻人正端坐在当时人称“刘皇叔”的刘备面前,就当时群雄逐鹿、天下三分的看法侃侃而谈,年近半百的刘备眼中闪过了一丝不易察觉的激动。

那年,诸葛亮27岁。那晚,他说出了被后世誉为《隆中对》的蜀汉复兴战略。这项战略,后来一直被坚持贯彻了几十年,直到蜀汉政权结束。中间除去关云长“大意失荆州”,导致整个战略部署不得不做出一些调整,但是其中三足鼎立、联吴抗曹的核心思想已经基本被实现了,剩下的“克定中原”,只能看天意了。而在当时这位“乡野晚辈”的一系列步骤安排下,刘备一步步从一名“惶惶如丧家之犬”的草莽英雄,成为了一方诸侯,并在《隆中对》14年后御极称帝。诸葛亮的战略规划,居功至伟。

话说,27岁的年纪对于当时的人来讲,已经不算年轻了。“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是孔明数十年如一日的乡野生活写照。并不像小说里说的那样,什么世间广为流传着“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的歌谣。事实上,除了极少数几个像徐庶、水镜等知己好友,很少有人知道还有诸葛亮这个人,更别提“卧龙”了。也不太会有人觉得,一个27岁寸功未建的“老男孩”,将来能有什么出息……

小说里说,刘皇叔求贤若渴,三顾茅庐。前两次孔明都外出未归,第三次还装睡试探,气得猛张飞差点没一把火把房子烧了。事实上,孔明与刘备应该至少见了三次,而且每次都聊了。刘皇叔对孔明的了解,也是日益加深的。很难想象一位老成持重的政治家,会仅凭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一番慷慨陈词,就把整个家当的战略部署都交给他。甚至还有很多史学家认为,其实孔明与刘备的第一次会面,并不是刘备山间寻隐,慕名而来,而很可能是诸葛亮自己主动造访,向刘备递交了名片。

当然,既然孔明可以毛遂自荐,卧龙寻主,那当时除了刘备,还有曹操、孙权、刘表等很多选择,为什么孔明却独独选中了当时看上去最弱的“落魄皇叔”?在这个背后,也可以看出孔明的远见。

诸葛孔明,长于战略,眼光独具。不仅能定国安邦,也善于自我经营,谋划人生。

 

军事才干平平的政治家

很多人都认为,诸葛孔明是一个足智多谋的“军事奇才”。初出茅庐就火烧新野,击夏侯惇,大败曹仁;南中平定战,对孟获七擒七纵;后来又在上方谷火烧司马懿。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可谓神出鬼没,用兵如神。

然而历史上真正的诸葛孔明,客观来讲他的军事才干是比较平庸的。事实上,一直到刘备去世,诸葛亮从来没有亲自带过兵。

是的,你没看错,从来没有……

唯一勉强能算一次的是带着张飞和赵云赶去四川帮助刘备,而这一次的援军,他也只是名义上的主帅,军事上的部署还是由张飞、赵云亲自管理的,充其量来讲,只能算是个“领队”。火烧新野时,统筹部署的是刘备,孔明初来乍到,那些“老江湖”们怎么会愿意听他这个“毛头小伙”的调遣?而平日里出去喊打喊杀的,基本都是“关、张、赵”,诸葛亮绝大多数的时候,都是在大后方帮助刘备打理内政、筹集钱粮,更像是楚汉战争时期刘邦身边的“萧何”。

至于刘备去世之后,诸葛亮独掌朝政,六出祁山,那也是另有目的的……(实际诸葛亮北伐出兵一共五次,而真正兵出祁山的只有二次;还有一次是魏军进攻汉中,蜀军防守。小说概而言之,说成“六出祁山”。)

 

 

 

 

微信公众号:北川愚不可及

商务合作:子良

客服:小愚

客服:小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