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听到有人说:“人生就是一场修行。”这句话用在曾文正公身上,再合适不过了。
晚清名臣曾国藩,一直以来,无论是其内在的人格修为,对自我的要求;还是其一生所建立的功业,位极人臣的高度;以及他留给后人的家书、日记、为人处世的准则,所谓“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都为人所称道。近代毛泽东和蒋介石都对其钦佩有加,毛主席更是留下了“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的感叹。
早些年的时候,我也曾经有幸为一些同学讲过《曾国藩家书》。对曾文正公的经历、思想和为人有一定的了解和研究。我个人觉得,对于很多现代人来讲,曾文正公至少有以下三个看点,值得大家去了解下。
首先,虽然曾文正公被誉为近代唯一的“完人”,但曾国藩的“完美”并不是生来如此,与生俱来的。我们在翻阅曾国藩的很多相关资料时,往往会发现两个“不同”的曾文正公,一方面是曾国藩的同事,幕僚甚至一生的“对手”左宗棠等人,对其的极高评价。他的大度,从容,慧眼识人,运筹帷幄,几乎可以成为中国文化里“上贵之相”的代表和“领导力”的教科书。而另一方面,在曾国藩自己的日记里,你却会发现在这完美外表下,另一个真实的曾国藩:早年也曾流连“烟花巷”,爱慕“女色”。初入官场,道德君子不谙世事,遭遇皇上与同僚的冷落。后来带兵打仗,屡遭大败,几次都欲投河自尽;军情紧急之时,更是内心烦躁到不能自已。可以说,曾国藩很可爱,很立体,他在他的日记里从不避讳真实地面对自己,他的“完人”也曾经具备了一切凡夫俗子的陋习和缺点。曾国藩的“完美”完全是靠他自己后天的努力,一点一点地“磨”出来的。而如果你也有曾文正公的“韧”劲,你也完全可能成为像曾国藩一样的人。
其次,如果你仔细去研究曾国藩的所谓“至理名言”,无论是他的家书,还是他的日记,曾文正公为人处世,立身行道的准则,大多都是很朴实的,一点都不“玄乎”。甚至很多道理乍听上去,都可能觉得:“不会吧,这个道理谁不懂啊?”问题是,就是这样一个个朴实的道理,曾文正公认认真真,一件一件地落实到了他的人生事业中。日积月累之后,这些平淡无奇的人生准则,自然而然地在他的身上呈现出了无比巨大的力量和人格魅力。曾国藩的成功,那样的踏实,一点都不“花哨”,一点都不难懂。
同时,曾文正公人生跌宕,一介书生,不仅文章一流,又能领兵打仗,可谓文武双全。入朝为官,既能揣度圣意,为上分忧;又能团结同僚、游刃官场;还为朝廷物色、举荐、培养了一大批经世之才和朝廷重臣。其一生的事迹和经历,无论你是君、是臣,都是一本活生生的“案例集”。对我们经营自己的人生和事业有很大的启发。
所以,从今天起,我也想陆续在「闇然日章」公众号里,摘录和分享一些曾国藩的人生智慧,无论是为人处世,选人用人还是运筹帷幄,经常听一听,相信会对大家有所裨益。今天我们就先来看一条曾国藩关于“人脉经营”方面的内容,来自《曾国藩家书》。
京师为人文渊薮,不求则无之,愈求则愈出。近来闻好友甚多,予不欲先去拜别人,恐徒标榜虚名。盖求友以匡己之不逮,此大益也;标榜以盗虚名,是大损也。天下有益之事,即有足损者寓乎其中,不可不辨。——《曾国藩家书》
| 北川译文 |
京城这个地方,人杰地灵,各种人物、人才汇集。如果不去了解的话,好像没有,但越去了解,就越会发现这个地方藏龙卧虎,各式人物层出不穷。
近来我的朋友也越来越多了,但是一般我的交友原则却不太喜欢先去拜访别人。并不是我自己傲慢,觉得别人不值得我拜访,而是我害怕如此会落下“曾国藩攀缘附会(傍大款)”的口实,似乎我希望标榜自己是谁谁的好朋友,以此来抬高自己。
我个人觉得,交朋友最重要的是,希望朋友的长处可以弥补我的短处,这样朋友相处就有“益”了。而如果借助朋友的名声来抬高自己,这并不是好事,有大损。天下往往有很大“好处”的事情,就会有足够大的“损”蕴含其中。这是很多人都容易忽视的。
北 川 曰
| 曾国藩交友 |
1. 自重不攀缘
不用朋友的声望来抬高自己
攀缘附会的交友目的性较强
可能不长久,而且从长远来看
人生起起伏伏,或许存在风险
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一个人内在具有怎样的实力和操守,处在怎样的社会地位,外在就会自然而然地聚集起怎样的朋友圈和社会资源。有时候与其我们很辛苦地去高攀别人,不如脚踏实地,努力充实自己内在的实力和外在的事业。不平等的关系总是很脆弱的,甚至由于地位较低的一方保护自己的能力也较弱,当产生矛盾,反而容易受到伤害。
2. 德义之交,相互学习
以朋友之所长,补己之短
曾文正公的“长短”
是内在的道德、学问和修养
而非外在人脉、关系、资源
所谓厚德载物,曾国藩一直非常注重自己内在学问及涵养的提升,在他的身边也聚拢了一批当时有操守,学识和能力的英才。同时,他也不是一味地拒绝和朝廷中一些看似“口碑”不怎么样,玩弄权术的官员交往。而且,往往他人在与曾国藩的相处过程中,久而久之都对其升起敬佩之情。所谓“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曾文正公由内而外所呈现的人格魅力值得我们思考和仿效。
3. 平衡的智慧
阴阳平衡是天地的法则
天下凡有“益”的事情
必有相应的“损”蕴含其中
阴阳相生,是天道的规律
甚至好处越大,暗含的风险也越大
所谓阴阳平衡,进退分寸,一直是中国文化里非常普遍的一个观点和对这个世间规律的一种认知。现代人其实也经常把这些道理放在嘴边,但说实话,真的遇到事情却很难想起来。朋友相处也一样
朋友相处, 我们往往只看到
对方能够给我带来什么好处
很少关注和思考,这人可能
同时会给我带来怎样的风险
| 曾氏智慧 |
看似平淡,实则深奥
老生常谈却韵味深长
曾国藩就是在很多
看似没什么好讲的“大道理”指引下
一步步走向人生的成功和高峰
北川愚不可及
没有繁文缛节,只聊用得上的国学